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,不是躺平,是給自己鬆綁 你發現沒?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這話,越慌的時候越管用。 它像個溫柔的提醒,讓你別總盯著“坑”看。記得高考進考場前,我手心全是汗,腦子一片空白,背了三天的古詩文突然一句都想不起來。 媽媽隔著校門朝我喊:“別慌,車到山前必有路!”就這一句,心裏莫名定了點——對啊,我刷過的題、背過的書,總不會白搭。後來拿到試卷,看到第一題正是我前天剛復習的篇目,筆一落,後面的思路全順了。 它還會幫你換個角度看“坎兒”。前陣子公司裁員,同事麗麗被調去完全陌生的部門,她哭著說“肯定做不好”。 可硬著頭皮接了活兒才發現,新崗位要頻繁對接客戶,剛好能發揮她“會聊天”的本事。 三個月後她笑著說:“以前總怕離開舒適區,現在才知道,所謂的‘難’,可能是老天爺在給你指新路。” 更重要的是,它會推著你往前走。表姐當年要辭職考研,全家都反對:“女孩子有份穩定工作就夠了。” 她沒爭辯,默默把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寫在課本第一頁,每天早上五點爬起來背書,晚上在自習室學到保安鎖門。 弦松一點,日子才能彈得響 想讓心裏的弦鬆快點,其實有幾個笨辦法挺管用。 每天留10分鐘“發呆時間”。不用看手機,不用想工作,就坐在窗邊發會兒愣:看看樓下的樹影怎麼晃,聽聽鄰居家的飯菜香飄過來,或者就盯著杯子裏的茶葉慢慢沉底。 試過的人都知道,哪怕只有10分鐘,再拿起手機時,心裏的煩躁也會少一大半——就像給緊繃的橡皮筋松鬆勁,反而更有彈性。 允許自己“做得不那麼好”。我以前總逼自己“寫文章必須一次過”,結果坐在電腦前兩小時,游標都沒動過。 後來學乖了,告訴自己“先寫個爛初稿再說”,反而能劈裏啪啦敲出兩千字,改改刪刪,居然比“死磕完美”時寫得還好。 生活也是這樣,允許孩子偶爾考砸一次,允許自己偶爾偷個懶,日子反而過得更順。 實在撐不住時,找個人說說話。閨蜜懷孕時總擔心“自己當不好媽媽”,整夜整夜睡不著。 後來她拉著我去公園散步,邊哭邊說擔心奶水不夠、擔心教育不好孩子,我就坐在旁邊聽,偶爾插一句“我姐當年也這樣,現在不也把娃帶得胖乎乎的”。 等她說夠了,突然抹抹眼淚:“好像說出來,就沒那麼怕了。” 說真的,誰還沒被“過度緊張”坑過呢?我曾經因為怕演講搞砸,提前三天失眠,結果站上臺反而忘了詞; 後來逼著自己默念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,哪怕講得磕磕絆絆,居然也收到了掌聲。 你呢?有沒有哪次,硬著頭皮往前走,反而發現“路”就在腳下?評論區等你的故事,咱們一起給彼此加加油~
|